古人雲:“一生蘭,半世竹”,想畫好竹並非易事。歷代善畫竹者,大多為文人,筆墨功夫深厚,一般人難以企及,其中藝術造詣最高,最為家喻戶曉的應屬清代的鄭板橋。他的畫取法于徐渭、八大山人、石濤,而自成家法,體貌疏朗,風格勁峭,而且,在繪畫中加入了書畫同源的理念,一筆書即一筆畫。一直以為,自鄭燮以來,未有出其右者。
然而,近日,在泰國曼谷的一個私人藏家的展館中,一幅由玉花壽之王博士親筆簽名的複製畫《虛心高節》,令我駐足觀賞許久,流連忘返。如果說鄭板橋的作品是“人爭寶之”的藝術珍品。那麼,玉花壽之王博士的作品則是“此畫只應天上有,人間難得幾回見”的稀世珍寶。
《虛心高節》佈局上,畫家以竹幹通天,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高聳入雲端的氣勢。每一節竹幹均用淡墨著筆,不僅畫出了竹幹的立體感,又營造出了淡雅虛靜的高遠意境,與畫名相呼應,這正是:未出土時先有節,縱淩雲處亦虛心。再看竹葉,古人曾說:“墨竹之法,作幹節枝葉而已,而疊葉為至難,於此不工,則不得為佳畫矣。”畫竹葉最體現功力。在筆法上,玉花壽之王博士以書法筆意入畫,把竹葉的正側、疏密、穿插、翻覆表現得淋漓盡致,同時也增加了畫面的節奏感。在用墨上,竹葉濃淡變換豐富,虛實結合,天然成趣。縱觀整幅畫,畫家寫竹,並非臨摹靜物,不是站在固定的位置,根據透視法集中於某個焦點畫出的,而是把握大自然內部的節奏與和諧,臨空從四面八方抽取竹子最動人的姿態,融匯於心,以筆墨點線描繪出竹子的神韻,從而組織成一幅氣韻生動的藝術作品。
這幅畫深深吸引我的,不僅僅是作品表現出來的精湛的繪畫技藝。技藝可以不斷地苦練,但超凡入聖的人格卻來之不易,因為這與畫家自身博大的心境有關。一切美的光來自于心靈,作品意境的表現,往往是畫家道德情操的寫照。這位“德藝雙馨”的藝術家,從寫實,到傳神,到妙悟,通過藝術的手法,向世人傳達的是國畫背後更深層的義理。當我站在畫前靜靜地觀賞時,可以感受到這幅作品中散發出來的一種非常純淨、平和的力量,這種力量甚至直達我的內心深處,其震撼程度,是無法言喻的。
誠然,這只是我個人膚淺的層次所感知察覺到的境界,相信只要靜下心去體會,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玉花壽之王博士藝術作品中伏筆的聖意。